DTC 术后死亡危险分层及复发危险分层

2009 年 ATA 指南首次提出复发风险分层的概念,并于《2015 ATA 指南》进行了更新。该复发风险分层以术中病理特征如病灶残留程度、肿瘤大小、病理亚型、包膜侵犯、血管侵犯程度、淋巴结转移特征、分子病理特征及 TSH 刺激后(TSH >30mU/L)Tg(sTg)水平和 131I 治疗后全身扫描(post-treatment whole body scan,Rx-WBS) 等权重因素将患者的复发风险分为低、中、高危三层。

利用这一分层系统指导是否对 DTC 患者进行 131I 治疗。

1.低复发风险

PTC,符合以下全部:无远处转移;所有肉眼所见肿瘤均被彻底切除;肿瘤未侵犯周围组织;肿瘤不是侵袭性的组织学亚型及未侵犯血管;若行 131I 治疗后全身显像,未见甲状腺床外摄碘转移灶显影;合并少量淋巴结转移(如 cN0,但是病理检査发现≤5 枚微小转移淋巴结,即转移灶最大直径均≤0.2cm;腺体内的滤泡亚型甲状腺乳头状癌;腺体内的分化型甲状腺滤泡癌合并被膜侵犯及伴或不伴轻微血管侵犯(<4 处);甲状腺内微小乳头状癌不论是否多灶、是否伴有 BRAF V600E 阳性,都属于低风险分层。

2.中风险分层

符合以下任 1 项:镜下见肿瘤侵犯甲状腺外软组织;侵袭性组织学表现(如高细胞、靴钉样、柱状细胞癌等);伴血管侵犯的甲状腺乳头状癌;若行 131I 治疗后全身显像,可见颈部摄碘转移灶显影;淋巴结转移(cN1,病理检査发现>5 枚转移淋巴结,转移灶最大直径均<3cm;BRAF V600E 突变阳性的甲状腺腺内乳头状癌(直径 1~4 cm);BRAF V600E 突变阳性的多灶的甲状腺微小癌合并腺外浸润。

3.高风险分层

符合以下任 1 项:明显的腺外浸润;癌肿未完整切除;证实存在远处转移;术后高 Tg 水平提示远处转移者;合并较大淋巴结转移(任何淋巴结转移灶直径≧3cm);甲状腺滤泡癌广泛侵犯血管(>4 处血管侵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