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后辅助化疗,疗效如何评价?

说起术后辅助化疗,患者及家属会有这样的疑问,“病灶都没有了,怎么能判断化疗有没有效果?”

定期影像学检查

与晚期胃癌通过影像学检查观察肿瘤大小、判断化疗效果不同,胃癌手术后由于病灶已被切除,无法直观地观察辅助化疗效果。但是,手术后肿瘤仍有复发/转移的风险。一旦出现复发/转移,就意味着辅助化疗失败,医生会重新评估病情并更换治疗方案。

因此,医生通常要求患者每 3 个月接受一次影像学检查,例如全腹和肺部 CT,必要时可能还要进行磁共振成像(MRI)或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ET-CT)检查。通过影像学手段监测复发/转移是评估术后辅助化疗效果的一个重要方面。

观察肿瘤标志物变化

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CEA)、糖类抗原 19-9(CA19-9)等肿瘤标志物,对于在辅助化疗的过程中以及化疗后判断治疗效果亦有一定价值。有研究显示,在辅助化疗后发生复发/转移的患者,肿瘤标志物的水平高于未发生复发/转移者。肿瘤标志物的水平以及阳性表达可能与疗效有关。如果化疗后患者的肿瘤标志物没有改变或者持续阳性表达,可能提示当前治疗不成功,患者的病情有进展或者有复发风险。

长期生存指标意义重大

实际上,对于术后辅助化疗,目前仍缺乏评价近期疗效的指标。因此,生存期等远期指标对于评估疗效的意义尤为重大。需要监测的远期指标有:

  • 无病生存期(DFS) 即从手术切除肿瘤到肿瘤复发/转移的时间;
  • 总生存期(OS) 是指从治疗开始到任何原因导致死亡的时间,是评价抗肿瘤药物疗效的“金标准”;
  • 中位生存期(mOS) 表示有一半患者的生存可以超过这个时间。该指标可以反映患者的结局,中位生存期越长表示结局越好,越短则结局越差。

总的来说,对术后辅助化疗进行疗效评价,除密切关注肿瘤是否复发转移、生存期长短这些“硬”指标外,还需关注患者的生活质量、毒副反应等“软”指标,即“软硬兼顾,全面评估”。(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肿瘤内科刁彦文参与撰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