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皮穿刺无水乙醇消融术治疗原发性肝癌及其肝外转移

  探讨经皮穿刺无水乙醇消融术在原发性肝癌及其肝外转移灶治疗中的应用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67例原发性肝癌及部分伴有肺转移、腹腔淋巴结转移的患者临床资料。67例中,肝内病灶83个;肺转移灶53个(31例);腹腔淋巴结转移22个(16例)。肝内病灶采用经皮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和/或无水乙醇消融术治疗,肝外转移病灶采用单纯无水乙醇消融术,术后三月复查CT平扫或增强以评价疗效。

  结果 全组肿瘤病灶有效率65.8%,肝内病灶有效率67.5%,肺转移灶有效率60.4%,腹腔淋巴结转移灶有效率72.7%,半年及一年生存率分别为83.5%和59.7%。结论 无水乙醇消融术在原发性肝癌及肝外转移灶的治疗中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PHC及部分合并肝外转移患者67例,男47例,女20例;年龄37~83岁,平均57±2.1岁。对于67例患者83个肝内病灶中,除6例8个肝内病灶首次肝动脉造影时无明显肿瘤染色采用了单独PEI治疗外,其余均采用TACE联合PEI治疗(有23例34个肝内病灶为经过多次TACE治疗后肝动脉造影显示肿瘤供血动脉闭塞或出现无法栓塞的侧支供血动脉)。对31例合并肺转移癌(共53个病灶,单例均不超过3个转移灶)及16例腹腔淋巴结转移(共22病灶)均采用CT导向下PEI治疗。

  1.2 材料与设备

  导引设备为GE Light Speed 16排螺旋CT,扫描条件为:层厚2.5~5 mm,层间距2~3 mm;穿刺针选择日本八光PEI酒精针,规格为:21G×150mm/200mm;无水乙醇为纯度99.9%医用乙醇;法国加柏48%超液态碘化油。

  1.3 治疗方法

  术前对患者予以盐酸吗啡10mg肌注,对精神紧张患者加用安定10mg肌注。患者取仰卧位或侧卧位,首先行CT平扫选择肿瘤最大层面,采用自制导管栅条标记定位以确定穿刺点、进针方向、深度后,常规消毒皮肤,铺无菌治疗巾。

  手术前嘱患者平静呼吸,用2%的盐酸利多卡因局部浸润麻醉,在CT引导下分步将酒精针经皮穿刺到肿瘤最深面(即肿瘤远侧与正常组织交界约0.5 cm处),肝内病灶回抽无血及胆汁,肺内及淋巴结转移灶回抽无血及气体,CT扫描确认穿刺针位置无误后,缓慢注入碘化油与无水乙醇(比例为1:9)及丝裂霉素5~10mg组成的混悬剂,边后退边旋转穿刺针,直到肿瘤浅面。

  采取多点注射法及分次注射,并根据患者耐受程度及公式[2]V=4/3π(r+0.5)3(V为乙醇用量ml,r为肿瘤半径cm

  )决定乙醇注射量。为使病灶尽量冲盈病灶,有时可适量超过计算用量。注射结束后,保留3~5min后退针。术后监测患者血压、呼吸等生命体征,予以止血及抗感染等处理。隔3~4周复行CT检查,根据病灶大小及碘油沉积情况评估是否需要重复治疗。

  1.4 疗效评价标准

  以第一次治疗结束后3个月时病灶CT平扫或增强扫描结果作为影像学评价依据,根据碘化油于病灶内沉积情况判断乙醇消融范围。由于肿瘤消融治疗的特殊性,仅参考实体瘤疗效评定标准RECIST评估疗效。

  佂耆航?CR):肿瘤组织完全消融,仅存在残余碘化油影像;?部分缓解(PR):肿瘤消融范围超过30%及以上;?稳定(SD):肿瘤消融范围小于30%或体积增大不足20%;病变进展(PD):肿瘤体积增大超过20%,或出现新的病灶。同时对患者进行持续跟踪随访6~12月,评价平均生存期。

  2、结果

  2.1 治疗效果

  半年及一年生存率分别为83.5%和59.7%。具体疗效见表1

  表1 67例患者治疗效果

  病灶

  完全缓解

  部分缓解

  稳定

  进展

  有效率

  肝内病灶

  83

  42

  14

  12

  15

  67.5%

  肺转移灶

  53

  19

  13

  11

  10

  60.4%

  腹腔淋巴结转移灶

  22

  11

  5

  3

  3

  72.7%

  总计

  158

  72

  32

  26

  28

  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