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在谈免疫治疗,应该把它留到最后才用么?

“菠萝,我爸爸是肺癌晚期,一线治疗已经耐药了,也没有基因突变,医生推荐最新的 PD-1 抑制剂类免疫药物。我听说它效果确实不错,但现在用是不是太早?有人建议再试试别的疗法,都不行了再换免疫药物?”

免疫药物毫无疑问是一场革命,给很多晚期患者带来了希望。

但大家经常都有个问题:免疫药应该早用,还是应该作为最后的救命稻草?

这个问题,以前不好回答,但随着跟踪患者时间越来越长,数据越来越多,答案已经很清楚了,那就是:

“有条件的情况下,免疫疗法不应该留到最后,早用更好!”

(图片来自站酷海洛)

为什么这么说呢?

第一,免疫药物起效原理支持早用。

和靶向疗法或化疗相比,免疫疗法有着本质区别。它不是直接针对癌细胞,而是调动体内能识别肿瘤的免疫细胞,靠它们来杀灭和控制癌症。

免疫疗法还有个特点,就是拖尾效应,也就是说起效后患者可以长期存活,把癌症变成慢性病。更神奇的是,患者甚至不需要终身使用药物,很多患者用一段时间后,即使停药也不会复发,这点和靶向药物截然不同。

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免疫系统还有另一个特点:记忆能力。在清除癌细胞的同时,一部分免疫细胞会对这些坏家伙产生记忆,这对杀灭残余癌细胞,防止复发,实现长期生存非常重要。

因此,不管是短期杀灭癌细胞,还是长期控制肿瘤复发,免疫药物起效的必要条件,都是健康的免疫系统。

什么时候免疫系统最健康呢?

当然是越早越健康。

很多抗癌治疗手段,尤其是大剂量化疗,对免疫系统是有抑制作用的,属于杀敌一千,自损八百。很多患者的免疫细胞到治疗后期状态已经很差,难以再被免疫药物激活,效果自然不好。

当然,上面说的都是理论,真实的数据如何呢?是不是早用免疫药效果更好呢?

别着急,下面就是更多的“实锤”。

第二,大数据显示先用免疫疗法的患者总生存期可能更长。

2017 年,JAMA ONC 曾经发过一篇经典文章,通过对非小细胞肺癌的 25 个临床试验,2 万多名患者的大数据分析,发现参与免疫疗法和靶向疗法的患者,生存曲线非常不同。

这图是什么意思呢?难道说靶向药物完全无法延长寿命么?

不是的。参与临床试验的患者,很多都会“交叉用药”,也就是说对本组药物耐药后,就会尝试另一个组的药物,比如分到化疗组的患者失败后,可能也会用试验的靶向药。这主要是出于对患者的保护,让分到对照组的患者也可能用上新药。

在上图靶向治疗部分–

  • 试验组(蓝色):先用靶向药,失败后再用其它药;
  • 对照组(橘色):先用其它药,失败后再用靶向药。

从图上看出,靶向治疗的两组生存曲线很像,这说明靶向药先用还是后用,对生存期的影响差不多。

但免疫药物就完全不同了。

大家可以看出,免疫治疗的试验组(先用免疫药,失败后再用其它药),总存活期显著高于对照组(先用其它药,失败后再用免疫药),患者整体死亡风险降低了 30% 以上。

这证明了,免疫药和靶向药很不一样,先用还是后用效果是有差距的。早用免疫药存活期会更好。

第三,患者身体状态越好,免疫治疗效果越好。

临床上常用的对患者健康状态评价系统叫 ECOG PS(ECOG 体力状况评分标准),分数越小,身体状态越好。

0 分–活动能力完全正常,与起病前活动能力无任何差异。

1 分–能自由走动及从事轻体力活动,包括一般家务或办公室工作,但不能从事较重的体力活动。

2 分–能自由走动及生活自理,但已丧失工作能力,日间不少于一半时间可以起床活动。

3 分–生活仅能部分自理,日间一半以上时间卧床或坐轮椅。

4 分– 卧床不起,生活不能自理。

5 分–死亡

很多临床试验都发现,身体好的患者使用免疫药物效果更好。比如,2016 年,在世界肺癌大会上公布的 O 药临床试验(代号 CheckMate153)结果显示,PS 0 或 PS 1 的患者,从免疫疗法获益比 PS 2 的患者好得多。

 

一般而言,越往后期患者身体状态越差,尤其是使用了化疗等药物的情况下。3 线治疗的患者,通常状态比 1 线或 2 线治疗差不少。

这些数据也都支持早用免疫药物,不要等到最后,身体差到不行再想起死回生。

更何况,有些患者到最后根本没有机会尝试别的药物了。这对进展迅速的癌症类型尤其重要。比如统计显示,中国患者中 75% 的中晚期肺鳞癌会接受正规 1 线治疗,但只有 28% 患者能用到 2 线治疗,而有机会接受三线治疗的则不到 5%。

总而言之,无论理论还是临床试验数据,都支持更早地使用免疫药物。咱们中国人勤俭节约,把好东西留到最后的习惯性思维,不一定是正确选择,请大家还是相信科学,相信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