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大肠癌病人的术后随访

  目前从2010年上海市恶性肿瘤的统计数据来看,癌肿高居上海居民第二位的死因,其中结直肠癌的发病率为第二位,死亡率为第三位。从全球疾病谱的变化趋势分析,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的等因素改变,我国的大肠癌的发病率也明显增高,类似于欧美等发达国家疾病变化汰势。尽管目前大肠癌的诊断、符合循证医学的手术根治术式、术后辅助放化疗和基因治疗等多学科诊治理念的更新和提高,但是总体的结直肠恶性肿瘤的5年生存率仍徘徊在50%左右。从直接与大肠癌本身死亡相关因素分析,主要为远处脏器转移、术后局部复发和淋巴结转移等。我们知道手术根治是大肠癌系统治疗的主要方法手段之一,过去认为的大肠癌合并肝肺等脏器转移的晚期病人,只能行姑息或对症治疗,而现在其中部分病人仍有机会通过转化治疗后,再进行同时或异时手术切除而获得长期生存。

  大肠癌手术治疗根据术前分期、病灶大小和位置以及病人身体条件,明确早期还是进展期癌肿,可选择内镜下切除、经肛门局部切除、腹腔镜下或开腹手术根治。胃肠外科专科医师会根据术后病理分期情况,并结合病人的具体情况,详细给出一个术后辅助治疗和随访计划。大肠癌术后存在一定的复发和转移率,局部复发时间往往在1~2年内。术后复发转移主要与原发癌肿生物学特性、术时分期、病灶位置、是否伴隐匿性转移以及手术根治彻底与否等因素相关。复发转移形式多以吻合口周围、原手术区域、血管周围或后腹膜淋巴结转移以及远隔脏器的血道转移。结合目前先进的诊断仪器、手术理念和设备以及术后参照达成国际共识的放化疗治疗等多学科手段,大肠癌术后进行有计划性、有时序性、周密性和个体化的辅助治疗和随访就显得尤其的重要了,能够诊断早期复发转移病灶,并可给予早期多样化的治疗,取得理想的预后。

  很多病人或家属术后会咨询是否要进行放化疗的问题,目前国际上以及国内的专家共识一致认为,大肠癌术后病理分期为Ⅱ期高危、Ⅲ期和Ⅳ期均需要进行辅助放化疗干预,而所谓的Ⅱ期高危就是伴有急慢性结肠梗阻后手术的、肿瘤的病理类型较差的、切除大肠标本血管或淋巴管内存在癌栓的以及手术切除的彻底性或淋巴结清除数不够等高危因素存在,也必须术后辅助化疗。对于直肠癌尤其是低位的病人,肿瘤侵犯直肠系膜并或伴有淋巴结转移的,术前未曾进行放化疗的,这些病人术后还需辅助放射治疗干预。

  随访是大肠癌术后治疗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可以早期发现可能的复发转移病灶,以便于早期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手段。不管早期还是进展期大肠癌病人,专家共识均建议术后二年内每3~6月检测CEA、CA199等肿瘤相关标志物,每半年进行胸片和原发癌肿手术部位和肝脏CT的增强检查,须每年一次的纤维结肠镜检查。对于术后辅助放化疗的病人,还应该在每周期的化疗期间,检测血常规、肝肾功能等相关血指标化验。胃肠外科专科医生还会在病人每次随访门诊时,根据病人的症状、专科体检以及相应理化检查,作出个体化的需更进一步的化验或影像学检查的决定,如PET-CT检查等,以排除可能发生的局部复发或远处转移的情况。病人也应在术后日常生活中,注意有无腹痛不适、食欲减退、纳差疲乏、大便带血或粘冻或腹壁触及肿块等情况,应该及时就诊随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