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癌的中医的治疗方法

  原发性肝癌(简称肝癌) 是指发生于肝细胞和肝内胆管细胞的癌肿,是全球最常见也是我国发病率和死亡率很高的恶性肿瘤之一,全世界每年新增病例超过 50万,死亡人数高 达100万。由于其起病多隐匿,早期症状不明显,一旦出现症状,病情多已进入晚期。具有恶性程度高,病情进展快,生存期短的特点。尽管肝癌早期诊断技术和治疗手段不断提高,但疗效仍然极差,生存期短且易转移与复发,严重威胁着人类的身心健康。本病可归属于属祖国医学“瘕瘕”“积聚”“臌胀”“黄疸”“胁痛”“胆胀”“痞满”“岩”等范畴,中医历代医家对其防治较为重视,现代中医学对肝癌的研究又有长足进步,中医药治疗在肝癌的综合治疗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一、  预防方面
  有关中药对癌基因启动的实验表明,很多中药(如黄芪、白术、鹤虱、生南星、穿山甲、北沙参、土鳖虫、天门冬、桃仁、红丹 参、生牡蛎等)有反突变作用。细胞水平研究证实,知柏地黄丸和左归丸有防止突变和抑癌的作用,田基黄、垂盆草、甘草、白屈菜具有抗癌、抗炎和解毒作用。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刺五加皂甙对肝癌细胞DNA合成有抑制作用;半枝莲、 白花蛇舌草、八月扎、黄芪、绿茶及犀黄丸等均有不同程度的抗癌基因突变作用,可保护淋 巴细胞的DNA,使免疫系统免受破坏。
  1、抑制肝癌前病变
  肝癌前病变是指病理上易发生癌变的肝组织异常,一般认为在慢性肝病中出现的肝细胞不典型增生,腺瘤样增生,肝细胞再生结节,肝细胞小管状化生和卵圆细胞增生,与肝细胞癌变发生关系密切,被认为属于肝癌前病变范畴。如能逆转或中断肝癌前病变的病理进程,则可有效预防肝癌发生。近年来,对肝癌前病变的研究显示,西医仍缺乏理想的阻断或逆转病变手段,而中医药的防治作用倍受期待,并成为目前肝癌防治学研究的重点。有关肝癌前病变古代中医尚无特异性病名相对应。因其发病特征多归于积聚、臌胀 、胁痛 、肝着中论治。中医学认为湿热、疫毒等邪气侵入人体,多先伤及脾胃,中焦失运,痰湿内生,土壅木郁,肝气不畅,气血失和。情志失调则肝失疏泄、气机不利、终至脏腑失和。病久邪势未衰,正气已伤,瘀毒内盛,积而生变,发为肝癌前病变。在整个发病过程中,脾虚作为病理基础之一始终存在,肝脾不调,痰、瘀、毒互结则为其主要病机。
  实验和临床观察表明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治疗效果和预后在一定程度上均与机体的免疫状态有关。因此,提高机体免疫机能无疑对肿癌的发生发展有一定抑制作用。祖国医学认为:正气内存,邪不可干,因此,医务工作者关注的重点以及中医的基本治则之一就是扶正培本,以达到“治未病”的目的。部分中药,如西洋参、穿山甲、白术、石见 穿、急性子、龙葵等,能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具有扶正抗癌的作用,据报道小柴胡汤在动物实验中能显着增强自然杀伤细胞和巨噬细胞活性,表明中药对肝硬化病人有预防或推迟肝癌发生的作用。官阳等发现服用贞芪扶正胶囊8周加化学致癌剂二乙基亚硝胺(DEN)的大鼠,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活性明显高于单纯服用致癌剂大鼠;血清中白细胞介素2(IL一2)、肿瘤坏死因子(TNF)浓度与单纯致癌组相比趋势增高,DEN对肝脏的毒性损伤明显低于其他实验组,提示该药可增强化学致癌时大鼠抗癌能力,减轻DEN对肝毒性损伤和延缓肝癌发生。Ray等葡萄籽提取物(GSPE)原花青素通过修饰代谢级联反应和调节多级的肿瘤发生的细胞死亡程序,降低二甲基亚硝胺 (DMN)诱导 B6C3F1小鼠肝癌形成率和死亡率,并减少小鼠荷瘤数目。
  2、手术后复发的预防
  综合治疗是现阶段治疗肿瘤的较好方案,是目前绝大多数肿瘤治疗的基本原则。早期根治性切除有较好的5年生存率,然而复发率较高是其提高远期疗效的瓶颈,中医的协同作用能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降低复发率,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当前对肝癌术后的关注主要在预防复发,改善生活质量方面,但通过文献的整理,我们发现存在一下几点问题:

  (1)临床辨证缺乏统一的标准,各医家的辨证分型很少有完全一致的,并且具体证名也十分混乱。究其原因,是当前众多医家对原发性肝癌的辨证分型以复证模式为主。采用这种模式不但造成证名纷繁杂乱,很难统一,同时还会 影响主要证候与次要证候的判别。

  (2)总体上仍缺乏系统的研究,没有形成完整的辨治体系,不利于推广应用,这也反映出中西医的临床结合还不够深入。
  把微波热消融治疗术后的肝癌患者分为气滞血瘀证,湿热蕴结证,脾虚湿困证,肝郁脾虚证,肝肾阴虚证等五个证型。张吹用消瘤汤(半支莲、半边莲、石见穿、藤梨根、白英、龙葵、白花蛇舌草)随证加减治疗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后肝癌患者,临床取得较好疗效。从药理上分析,半支莲、半边莲对肉瘤、艾氏腹水癌、脑瘤均有一定抑制作用,对肿瘤细胞增殖的抑制率在90% 以上;白花蛇舌草提取物白花蛇舌素1mg,在24h内可使0、2ml腹水中的肝癌细胞全部死亡,对宫 颈癌、肝癌实体型、艾氏腹水癌均有抑制作用;白英、龙葵对癌性胸腹水、肝癌疗效较好,对肝癌细胞的增殖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其抑制率可87、35%;藤梨根能阻断致癌物亚硝胺的合成,促进干扰素的产生,而干扰素具有抗癌作用,石见穿等能抑制或杀灭各类癌细胞,增强免疫功能。我们在观察抗肿瘤疗效时还发现,即使是对治疗乏术的晚期肿瘤患者,也有改善症状,抑制肿瘤繁殖和延长生命的作用。
  二、治疗方面
  中医认为肝癌病因不外内、外两个方面,内因主要是劳倦伤脾致脾不健运,或情志抑郁致肝失疏泄。外因主要是湿、热、毒邪内侵肝胆脾胃,或过嗜烟酒化湿生热蕴毒,结于肝胆脾胃。病机为正虚邪实,正虚多在肝脾,邪实多为湿、热、瘀、毒。

  中医药对肝癌的作用机制主要为:

  (1)某些药物对癌细胞具有一定的细胞毒作用,能杀伤、抑制肝癌细胞;

  (2)抗癌增效作用和对正常细胞的保护作用;

  (3)反突变作用;

  (4)对肿瘤转移的抑制作用。

  临床常用药物有:

  (1)疏肝健脾类:柴胡、佛手、太子参、茯苓、陈皮、法半夏、芍药、延胡索、枳实、厚朴、香附、郁金、大腹皮、山药、龟板、山茱萸等。

  (2)活血化瘀类:三棱、莪术、石见穿、平地木、三七、赤芍、丹参、王不留行等。

  (3)滋阴养血类:南沙参、北沙参、天门冬、石斛、生地黄、黄精、当归、仙鹤草、川楝子、白花蛇舌草、猪苓、半枝莲等。

  (4)清热解毒类:重楼、半枝莲、半边莲、败酱草、蒲公英、连翘、板蓝根、茵陈、龙葵、山豆根、山慈菇、蛇莓、冬凌草、黄芩等。

  用田基黄治疗肝癌30例。结果显示临床症状与实验室检查均明显好转,其中B超、CT检查治疗后转阴各8例。郑国灿等通过丹参酮I对人肝癌细胞(HepG2)的体外实验研究发现丹参酮I有抑制细胞生长,阻滞HepG2细胞周期于G0/G1期的作用,并可通过下调bcl-2基因表达、上调bax基因表达诱导HepG2细胞凋亡。发现参杞合剂不仅可明显抑制荷H22小鼠肿瘤细胞生长,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明显提高荷H22小鼠NK细胞和巨噬细胞的杀伤活性,诱导激活巨噬细胞产生的IL-12、TNF-α等发挥抑瘤作用。人参皂甙 Rg3具有明显的抗肿瘤作用可以增强化疗药物PDD的抗癌及抑制淋巴道转移作用,并提高荷瘤小鼠免疫功能。实验表明,常用中药者,可以降低肝癌病人疼痛的发生率,减少吗啡类镇痛药物的应用。可以使晚期肝癌患者消除疲惫感,减少疼痛,增加食欲,延长生命,大大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中医治疗和中西医结合治疗是我国特色,在抗肿瘤治疗上一直发挥着独特的优势,随着中医药的现代化发展,中医治疗方法本身也逐渐丰富多彩起来,在肿瘤治疗全过程中,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辨证论治,有计划地合理地应用现有各种治疗手段,最大限度地发挥中医整体治疗优势,恢复机体动态平衡,以期提高放疗和化疗的敏感性,最大限度地降低毒副作用,减少肿瘤转移和复发,使获得根治性治疗的肿瘤患者完全治愈,使晚期肿瘤病人的生活质量改善,延长带瘤生存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