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直肠癌的多学科综合治疗

  目前,多学科综合治疗协作组(Multi-disciplinary team MDT)已成为肿瘤临床治疗的模式和发展方向。早在4年前,北京肿瘤医院结直肠外科就开展了结直肠肿瘤的多学科讨论,时间固定于每周一下午进行。
  基本组成包括:外科医生,内科医生,放射治疗医生,病理医生,放射诊断医生,肿瘤基础研究人员,护士等。结直肠癌多学科综合治疗协作组的开展,缩短了诊断到治疗的时间,方便了患者的就诊。更为重要的是,经过多学科的会诊和讨论,根据大家共同接受的治疗原则和临床指南,做出适合具体病人的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下面为大家摘选最新发表在中华消化外科杂志上的,题为“直肠癌的多学科综合治疗”的论文,由我与顾晋教授、杜长征医生共同撰写。希望大家能对次多学科综合治疗有更好的了解。
  直肠癌的多学科综合治疗

      1、临床资料患者男,45岁。因便血3个月于2009年10月入院。患者于2009年7月无明显诱因出现便血,量少,每次为鲜血,不与大便混合;大便3~4次/d,伴里急后重;无恶心、呕吐、腹痛、腹胀、发热、纳差、乏力等不适,体质量无明显变化。既往史及个人史均无异常。无肿瘤及遗传病家族史。
  体格检查:体温36.5℃,脉搏65次/min,呼吸18次/min,血压125/85mmHg(1mmHg=0。133kPa)。全身皮肤、巩膜无黄染,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腹部平坦,未见胃肠型、蠕动波及腹壁静脉曲张;全腹无压痛、反跳痛及肌紧张。Murphy征阴性,肝脾肋下未扪及,腹部叩诊呈鼓音,肝浊音界存在,肝区无叩击痛。腹部移动性浊音阴性,肠鸣音5次/min。直肠指诊:肛门外观正常,直肠可触及包块,肿瘤下缘距肛门4cm,累及全周,质地坚硬,表面粗糙,活动度差,指套染血。
  辅助检查:MRI检查见直肠中下段占位,侵犯肠壁全层,肠周可见多枚肿大淋巴结。纤维结肠镜检查见直肠下段溃疡型包块,累及全周,肠腔尚通畅,余未见异常。胸部X线片及腹部CT检查未见异常。血清CEA、CA199水平正常。病理检查:中分化腺癌。
  2、术前讨论结直肠外科杜长征医师:患者为中年男性,以便血为主要临床表现,伴排便次数增多、里急后重及大便不成形;直肠指诊可触及直肠下段占位性病变,累及全周,质地坚硬、活动度差;活组织病理检查提示中分化腺癌。根据上述临床资料,患者直肠癌诊断明确。
  结直肠外科赵军主治医师:根据该患者的病史特点和辅助检查结果,直肠癌诊断明确。直肠癌治疗前的综合评价至关重要,直接影响着治疗策略。该患者通过MRI及其他辅助检查,临床分期为cT3N+M0,属于局部进展期直肠癌。
  放射科孙应实主任医师:目前提倡采用经直肠腔内超声或MRI检查对直肠癌进行评估。后者对于评价直肠系膜内的淋巴结转移情况和环周切缘更有价值。该患者MRIT2WI显示肿瘤侵犯肠壁全层,肠周系膜内可见肿大淋巴结,故临床局部分期考虑cT3N+。
  结直肠外科顾晋主任医师:目前对于局部进展期直肠癌公认的治疗模式是多学科综合治疗,即在全面评价的基础上采取新辅助放疗或放化疗,联合手术和术后治疗。该患者肿瘤浸润深度及肠周淋巴结转移情况均符合直肠癌新辅助放疗指征。
  放疗科蔡勇主任医师:该患者的临床分期符合新辅助治疗指征。目前局部进展期直肠癌的新辅助治疗包括术前放疗和术前同步放化疗两种方案。前者主要包括总剂量25Gy、分5次完成的短程放疗方案,以及中国抗癌协会推荐的总剂量30Gy、分10次完成的改良短程放疗方案;后者包括总剂量45~50Gy、分25~28次完成的长程放疗联合氟尿嘧啶同步化疗的方案。根据北京大学临床肿瘤学院的经验,中国抗癌协会推荐的改良短程放疗方案临床效果较好,患者依从性较高,并可显着提高低位直肠癌的保肛率,因此对该患者拟行改良短程放疗方案行新辅助放疗。
  3、治疗经过根据术前讨论制定的方案,患者接受新辅助放疗。放疗结束后复查MRI示肿瘤范围缩小,肠壁呈反应性水肿,肠周淋巴结较治疗前缩小。患者于放疗结束2周后接受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术中探及肿瘤位于直肠下段,局限于肠壁内,腹腔及盆腔内未见转移。术后病理检查:直肠溃疡型中分化腺癌,侵及固有肌层,肿瘤组织可见大量坏死伴纤维化;肠周淋巴结未见癌转移,未见脉管癌栓,远近端切缘及环周切缘未见癌残留。术后患者接受XELOX方案化疗8个周期。术后3个月复查未见异常。术后半年行CT检查示肝脏多发占位,最大者大小约1.6cm×1.8cm,考虑肝转移。
  血清CEA、CA199及AFP正常。结肠镜及盆腔MRI检查未见吻合口复发,未见其他脏器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