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伴原始细胞增多(MDS-EB)诊疗指南(2022 年版)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伴原始细胞增多

(MDS-EB)诊疗指南

(2022 年版)

 

一、概述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tic syndromes, MDS)是一组起源于造血干细胞的异质性髓系克隆性疾病, 其特点是髓系细胞发育异常,表现为无效造血、难治性血细胞减少, 高风险向急性髓系白血病( acute myelogenous leukemia,AML)转化。

MDS 的诊断与分型标准自 1982 年由FAB 协作组首次确立以来,在过去近 40 年里几经补充修改,日趋完善。其中 MDS 伴原始细胞增多(myelodysplastic syndromes with excess blasts,MDS-EB)亚型是指骨髓中原始细胞达 5~19 ,较其他亚型向 AML 转化的风险进一步提高。

二、诊断技术和应用

(一)发病情况。

MDS 全球发病率约为(2~12)/10 万,中国发病率为

(0.23~1.51)/10 万。MDS 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80发病年龄大于 60 岁。男性多于女性,德国资料≥70 岁人群中 MDS 发病率,男性 33.9/10 万,女性 18/10 万;瑞典资料中 MDS 男性与女性之比为 1.8∶1。

(二)临床表现。

MDS-EB 的临床表现无特异性,以全血细胞减少为主,常

 

有明显贫血、出血及感染表现,可伴有脾肿大,常在短期内 进展为急性白血病,转化率高达 40,部分患者虽未进展为急性白血病,但常因感染及出血而死亡。

(三)实验室检查。

MDS 诊断依赖于多种实验室检测技术的综合使用,其中骨髓穿刺涂片细胞形态学和细胞遗传学检测技术是MDS 诊断的核心。

  • 骨髓穿刺涂片:MDS 患者外周血和骨髓涂片的形态学异常分为 2 类:原始细胞比例增高和细胞发育异常。原始细胞可分为 2 型:1 型(EB-1)为无嗜天青颗粒的原始细胞; 2 型(EB-1)为有嗜天青颗粒但未出现核旁空晕区的原始细胞,出现核旁空晕区者则判断为早幼粒细胞。典型的MDS 患者,发育异常细胞占相应系别细胞的比例≥10 。拟诊 MDS 患者均应进行骨髓铁染色计数环状铁粒幼红细胞,其定义为 幼红细胞胞质内蓝色颗粒在 5 颗以上且围绕核周 1/3 以上者。
  • 骨髓活检病理:所有怀疑为 MDS 的患者均应行骨髓活检,通常在髂后上棘进行,长度不少于 1.5 cm。骨髓活检细胞学分析有助于排除其他可能导致血细胞减少的因素 或疾病,并提供骨髓细胞增生程度、巨核细胞数量、原始细胞群体、骨髓纤维化程度及肿瘤骨髓转移等重要信息。怀疑为 MDS 的患者应行 Gomori 银染色和原位免疫组化,常用的检测标志包括 CD34、MPO、GPA、CD61、CD42、CD68、CD20

 

和 CD3。

 

分裂象、分裂象质量差或可分析中期分裂象<20 个时,应进行 FISH 检测,通常探针应包括:5q31、CEP7、7q31、CEP8、20q、CEPY 和 TP53。

 

体。

  • MDS-EB-2:骨髓 10~19或外周血 5~19或有Auer

 

小体。

(五)预后分层。

MDS 患者常用危险度分层系统包括国际预后评分系统

(international prognostic score system,IPSS)、WHO

 

分型预后积分系统( WHO adapted prognostic scoring system , WPSS ) 和修订的国际预后积分系统( revised international prognostic scoring system,IPSS-R)。此外,安德森癌症中心(MD Anderson Cancer Center,MDACC 分层系统除了常用主要参数外,还引入了年龄、体能状态等参数。

1.IPSS:IPSS 危险度的分级 1997 制定,根据以下 3 个因素确定:骨髓原始细胞比例、血细胞减少的程度和骨髓细胞遗传学特征。骨髓原始细胞 5~10 (EB-1)积分 0.5 分,

骨髓原始细胞 11~20(EB-2)积分 1.5 分。2.WPSS:2007 年制定,红细胞输注依赖及铁过载不仅导

致器官损害,也可直接损害造血系统功能,从而可能影响MDS 患者的自然病程。2011 年修订的 WPSS 预后评分系统将评分依据中的红细胞输注依赖改为血红蛋白水平。WPSS 作为一个时间连续性的评价系统,可在患者病程中的任何时点对预后进行评估。骨髓原始细胞 5~10 (EB-1)积分 2 分,

骨髓原始细胞 11~20(EB-2)积分 3 分。

3.IPSS-R:IPSS-R 积分系统被认为是 MDS 预后评估的金标准,是 MDS 预后国际工作组在 2012 年对 IPSS 预后评分系统修订的最新版本,其对预后的评估效力明显优于IPSS、WPSS。2 <骨髓原始细胞<5 积分 1 分,骨髓原始细胞 5~10 (EB1)积分 2 分,骨髓原始细胞>10(EB-2) 积分 3 分。然而,IPSS-R 也有其局限性。其预后评估是否

 

适用于接受化疗或靶向药物治疗的患者依然未知;再者,其他具有独立预后意义的因素未包含其中,比如红细胞的输注依赖、基因突变,特别是基因突变可能有助于更精准的预后评估。

三、治疗

MDS 治疗宜根据 MDS 患者的预后分组,同时结合患者年龄、体能状况、合并疾病、治疗依从性等进行综合分析,选择治疗方案。MDS 可按预后积分系统分为2 组:较低危组[IPSS 低危组、中危-1 组,IPSS-R 极低危组、低危组和中危组(≤

 

AZA)和 5-氮杂-2′-脱氧胞苷酸(decitabine,地西他滨)。去甲基化药物应用于较高危组 MDS 患者,与支持治疗组相比, 去甲基化药物治疗组可降低患者向AML 进展的风险、改善生存。

 

(四)创新药物。

BCL-2 抑制剂[(Venetoclax(VEN)]、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程序性死亡蛋白-1 抑制剂抑制剂等)、口服组蛋白脱乙酰酶抑制剂及CD47 单抗等联合去甲基化药物在高危 MDS 治疗获得初步可观结果,未来有可能改善 MDS-EB 患者的总体预后。

(五)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geneic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allo-HSCT)是目前唯一能根治 MDS 的方法,造血干细胞来源包括同胞全相合供者、非血缘供者和单倍型相合血缘供者。allo-HSCT 的适应证为:① 年龄<65 岁、较高危组 MDS 患者;②年龄<65 岁、伴有严重血细胞减少、经其他治疗无效或伴有不良预后遗传学异常

(如-7、3q26 重排、TP53 基因突变、复杂核型、单体核型) 的较低危组患者。拟行 allo-HSCT 的 MDS-EB 患者,在等待移植的过程中可应用化疗或去甲基化药物或二者联合桥接allo-HSCT,但不应耽误移植的进行。

四、疗效和随访

是基于MDS 国际工作组(International Working Group, IWG)2000 年提出、2006 年修订的国际统一疗效标准。MDS 的治疗反应包括以下 4 种类型。

(一) 改变疾病的自然病程。

  • 完全缓解:骨髓:原始细胞≤5 且所有细胞系成熟正

 

常。外周血:原始细胞为 0,血红蛋白≥110 g/L,中性粒细胞≥1.0×109/L,血小板≥100×109/L。

 

升高≥15 g/L;红细胞输注减少,与治疗前比较,每 8 周输注量至少减少 4 U;仅治疗前血红蛋白≤90g/L 且需红细胞输注者才纳入红细胞输注疗效评估。

 

附录 1:

 

MDS-EB 患者的诊断治疗流程

 

 

 


 

附录 2: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伴原始细胞增多

(MDS-EB)诊疗指南(2022 版)

编写审定专家组

(按姓氏笔画排序)

 

组长:黄晓军

成员:王婧、付海霞、许兰平、江倩、江浩、张晓辉、杨申淼、张圆圆、贾晋松、黄晓军、路瑾

相关推荐

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伴原始细胞增多(MDS-EB)诊疗指南(2022 年版)